今日烏克蘭 明日台灣?
2022年4月7日

烏克蘭的悲慘遭遇,震撼了台灣民眾,憂心「今日烏克蘭、明日台灣」。民進黨政府立即展開安撫,說台烏「本質不同」:台灣戰略價值高、半導體產業強、美國對台關係堅若磐石等等。問題是,基於這種認知所衍生的「抗中保台」路線,終究仍將導致台灣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前哨。

撰文:郭正亮

俄羅斯入侵烏克蘭,意外在台灣產生空前強烈的感同身受衝擊,弔詭的是,這個距離台灣高達8036公里的國家,與台灣關係相當生疏。台烏至今不但沒有外交關係,也還沒互設政府代表機構,台灣對烏克蘭事務,是由台北莫斯科經濟文化協調委員會駐莫斯科代表處、駐波蘭台北代表處共同管轄。

台烏關係生疏,即使是經貿領域也是如此。2020 年,台灣出口3452億美元,排名全球第15,但出口烏克蘭只有 1 億3423萬美元,排名第55;台灣從烏克蘭進口更少,只有8669萬美元,排名第67。進出口相加,烏克蘭是台灣第67大貿易夥伴,貿易金額微不足道。

儘管台烏關係如此生疏,但烏克蘭長期面對俄羅斯施壓的以小博大困境,面對北約出爾反爾的承諾入會毀約,面對美國不斷重申不出兵的難以為繼敗局,卻讓很多台灣民眾產生「地緣環境類似、鄰國壓迫類似、大國毀約類似、政治命運類似」的強烈類比感受。從俄羅斯2月21日越境入侵烏克蘭開始,直到本文撰寫的3月8日,俄烏戰爭始終成為台灣媒體的最大焦點,不但相關節目收視率不斷創下新高,而且網路討論度也始終居高不下。

即使是台灣政府,也早就看到各種俄烏衝突傳言滿天飛,以及民眾動輒將俄烏情勢類比到兩岸情勢的空前恐慌。2月12日,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9天,國安會成立「烏克蘭情勢因應專案小組」,聲稱「台海情勢與烏克蘭局勢本質不同,提醒各界勿受錯假訊息誤導,近期已發現有相當錯假訊息,運用烏克蘭情勢影響台灣社會民心士氣。政府各單位會持續強化錯假訊息之澄清,請社會各界注意政府相關部會所提供的正確訊息,避免受到錯假訊息誤導,也勿以訛傳訛」。

美日政要類比俄烏危機

問題是,將烏克蘭危機類比到台海危機,並非台灣民眾獨創。例如2月22日,俄羅斯擴大烏克蘭戰爭隔天,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就在私人莊園表示,習近平與普京是一樣的,他們就像「雙胞胎姐妹」,「習將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,當作奪回台灣的信號」。他還乘機批評拜登在烏克蘭問題的「災難性表現」,還說「接下來將是中國出手(台灣),當然如果我在,他們不會有機會」。

2月25日,日本前首相安倍也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表示,「這對日本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件」,「預告了中國將如何對付台灣」,還說「中俄外長會談上,中國表示理解俄羅斯合理的安全關切,可視為『重大發言』」,隱含了中俄兩國互相默認俄羅斯對烏克蘭、中國對台灣的勢力範圍認知。

同一天,眼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成定局,台灣總統府發表公開聲明,譴責俄羅斯對烏克蘭主權的侵害,以及對於區域及全球和平穩定的破壞。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,基於共享民主、人權、法治等普世價值,台灣將與全球民主夥伴密切合作,參與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。

台灣隨即跟進歐美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,2月底又進一步宣布加入出口管制行列。經濟部指出,將遵循《瓦聖納協定》(Wassenaar Arrangement)對可轉用軍品的商品進行出口限制與審查。不過,台俄貿易總額不大,2021年只有63億美元(排名第18),問題是台灣從俄羅斯進口煤炭956萬噸(佔比20%),進口天然氣189萬噸(佔比9.7%),一旦停止進口,是否能迅速找到替代來源,反而成為關注焦點。

——節錄自4月號《信報財經月刊》